English

“排分”制约“减负”

2000-03-26 来源:生活时报 和平 我有话说

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分,似乎已成了学校衡量学生优劣的普遍标准,不用别人去说,只要一排分,学生自然就会“对分入座”,毫无争议地找到自己是“优生”还是“差生”的位置。对名列前茅的学生,校方、家长都恩宠有加,前程似锦,似乎将来的人才尽在其中了。

然而,经过社会调查,真正在岗位上做出成绩的,绝大多数不是“前三名”排分的学生,有的是成绩排分平平甚至是倒数“前三名”。在学校的学习尖子,有时会成为“高分低能”的“书呆子”,在适应社会和开拓创新方面一筹莫展。教育学家分析,就是因为“排分”这只无形的手,引导学校、家长、学生对一切有利于增加考分的办法趋之若鹜,而对与增加考分关系不大的东西,只好忍痛割爱或置之不理。很多名列前茅的考生,他们用大量的时间,甚至是用超负荷的精力去死啃书本和拼命做练习,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、拓宽知识面、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相当大的限制甚至是桎梏,反而束缚了他们的智力全面发展。

如今,在社会强烈的“减负”压力下,学校不允许再给学生课外补课和印发形形色色的教学辅导材料。然而,“排分”这只无形的指挥棒仍在发出无声的指令,学生还必须围着它转。于是,“公开”转为“地下”,校内不补校外补,老师不教家教教、校内减的校外加,谁要是只减不加,最后反正会在“排分”上找齐,到时候学校、家长、学生都会因此起急,这便成了减负的无奈。

“排分”引出的话题,其实是一个教育的衡量标准问题。从历史上看,中国取消科举考试就是一种历史的反思,因为,单凭区区一张试卷,就能使“天下英雄尽入吾毂”只能是一厢情愿,反倒培育了诸多苦读寒窗、皓首穷经的书虫,不利培养、造就和选拔各类人才。后来,在我国教育改革中,曾提出过教育同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问题。这次朱总理在人大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又强调“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。”按朱总理提出的标准,仅靠“排分”就难以实现,甚而会导入歧途。正如社会调查所分析的,“高分”未必“高能”,“满分”未必令人“满意”。

现在,学校、家长、学生都被拖在“排分”这辆狂奔的战车上不能自主停歇,大家都盼望着能早一天挽狂澜于既倒,而不要仅仅满足于表面上实行的“减负”。因为,狂奔的“排分战车”,如果仅仅扔下车上的一两块石头,只会减轻它的重量,并不会影响它狂奔的速度与方向……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